广东省十大国家非遗名录 广东著名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1、粤剧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剧,又称“广东大戏”或者“大戏”,广东传统戏曲之一,源自南戏,流行于岭南地区等粤人聚居地。自明朝嘉靖年间开始在广东、广西出现,是糅合唱念做打、乐师配乐、戏台服饰、抽象形体的表演艺术。粤剧是用粤语演唱的戏剧样式,有300余年的历史。粤剧吸纳了多元的音乐、戏剧元素,将梆子、二簧声腔与粤方言音韵予以完美的结合,创造性地拓展了中国戏曲的艺术表现,成为中国南北戏曲艺术的集大成者,迥异于中国其他戏曲剧种。2009年9月30日,粤剧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肯定,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中国

2、广东音乐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台山市位于珠江三角洲西南部,是全国著名的华侨之乡。台山的“八音班”是广东音乐的活动形式之一,具有独特的地方色彩和悠久的历史。明清之时,八音班主要演奏佛教音乐和民间小调。太平天国运动后,八音班实行变革,将乐曲演奏和戏曲演唱相结合,逐步走入成熟。1949年后,台山市的广东音乐活动纳入城乡文化室的范畴,成为文化室的活动项目。全市有一百二十多个广东音乐活动组织,遍布城乡。2006年05月20日,广东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3、茶艺(潮州工夫茶艺)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州工夫茶艺是广东潮汕地区特有的传统饮茶习俗。中国茶艺中具代表性的一种,既是一种茶艺,也是一种民俗,是“潮人习尚风雅,举措高超”的象征。它是在唐宋时期就已存在的“散茶”品饮法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属散条形茶瀹(yue)泡法的范畴,是瀹饮法的极致。虽然盛行于闽粤港台地区,但其影响早已遍及全国,远及海外。2008年被列入国家非遗名录第二批。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

4、粤曲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曲是广东省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5、狮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狮舞,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华各族人民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狮舞历史久远,《汉书•礼乐志》中记载的“象人”便是狮舞的前身;唐宋诗文中多有对狮舞的生动描写。现存狮舞分为南狮、北狮两大类,南狮具有较多的武功高难技巧,神态矫健凶猛;北狮娇憨可爱,多以嬉戏玩耍为表演内容;根据狮子假型制作材料和扎制方法的不同,各地的狮舞种类繁多,异彩纷呈。

地址:河北省,山西省,浙江省,广东省

6、粤绣(广绣、潮绣)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粤绣技艺注重结合材料形质,有真丝绒绣、金银线绣、线绣和珠绣四大类。真丝绒绣以蚕丝为绣材,表现力强,是历史为悠久、技艺传承为完整的粤绣品种;金银线绣的针法独具特色,有平绣、编绣、绕绣、凸绣、垫绣、贴花绣、织绣、织锦等七大类六十多种;珠绣属于粤绣的新品种,近几十年才由粤绣艺人开发应用。

地址:广东省

7、潮剧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潮剧,因形成于广东潮汕地区而得名,俗称“潮调”、“潮音戏”、“白字仔戏”,明末已在闽南的诏安、云霄、平和、东山、漳浦、南靖等地广为流传,与梨园戏关系密切。明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由建阳麻沙出版的《荔镜记》剧目,用“泉、潮二腔”演唱,同时,吸收南音的音乐曲调。它于2006年入选国家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潮州市、汕头市

8、蜈蚣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蜈蚣舞,广东传统民间舞蹈。起源于清同治至光绪年间,由西门乡人陈成锦与好友石文勇首创。蜈蚣舞师法自然,几经变革创新,形成独特的艺术形式。是一项广场性的大型动物舞蹈,一经问世;便为人们所喜闻乐见,传承至今。现为汕头市澄海区西门社区居委会永和园所有的传统文艺展演项目。2008年06月, 广东省汕头市澄海区申报的蜈蚣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9、禾楼舞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禾楼舞是广东省郁南县的一种传统民俗文艺娱乐节目,被称为是传统舞蹈中的“活化石”。禾楼舞是云浮市古代农耕文化的产物,源于中原神农氏的神话传说,主要流传于南江流域地区的郁南县连滩镇一带。该舞是古时百越乌浒族人(壮族祖先)庆祝丰收、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一种舞蹈。禾楼舞的发展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在中国文化中具有较高的研究与审美价值。2008年06月07日广东省郁南县申报的禾楼舞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10、佛山木版年画

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佛山木版年画是中国华南地区著名的民间年画,是岭南传统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山东淮坊的年画齐名,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生产基地之一,影响远及东南亚及世界各国华人聚居地。佛山市政府和禅城区已把木版年画列入首批重点项目。早在宋元时期,广州、佛山一带已流行刻绘门神的习俗。这类门神早期直接在门板上手绘刻画,后来另置木板绘刻,大量复印,制成木版年画行销于市,供人张贴。2006年0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