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名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曲艺项目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中国有几百种传统曲艺,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曲艺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曲艺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1、赫哲族伊玛堪

伊玛堪是中国东北地区赫哲族的独特说唱艺术,表演形式为一个人说唱结合地进行叙述,无乐器伴奏,采用叶韵和散文体的语言,运用不同的唱腔表现人物和情节,多讲述部落征战、生活民俗以及赫哲族英雄降妖伏魔、抗击入侵者的故事。这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传承赫哲族语言、信仰、民俗和习惯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1年11月23日,在巴厘岛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议上,“赫哲族伊玛堪说唱”被列入《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中国

2、相声

相声(Crosstalk),一种民间说唱曲艺。它以说、学、逗、唱为形式,突出其特点。著名相声演员有张寿臣,马三立,侯宝林,刘宝瑞, 马季,侯耀文,苏文茂等。中国相声有三大发源地:北京天桥、天津劝业场和南京夫子庙。相声艺术源于华北,流行于京津冀,普及于全国及海内外,始于明清,盛于当代。主要采用口头方式表演。表演形式有单口相声、对口相声、群口相声等,是扎根于民间、源于生活、又深受群众欢迎的曲艺表演艺术形式。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

3、东北二人转

二人转是一种广有影响的曲艺唱曲形式,因表演时载歌载舞、曲舞相衬,故旧名“蹦蹦”,主要流行于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和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用东北方音说唱表演,一般认为约在清代中期由东北大秧歌与关内传来的莲花落融合而成。它在发展中广泛吸收东北民歌、太平鼓、东北大鼓等姊妹艺术的音乐唱腔和表演技巧,唱腔曲调异常丰富。二人转不仅有作为主体的“双玩艺”及多人唱叙演出的“群唱”形式,还有属于小戏体裁,由演员扮演角色的“单出头”和“拉场戏”形式。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

4、苏州评弹

苏州评弹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总称,是采用吴语徒口讲说表演的传统曲艺说书戏剧形式。它产生并流行于苏州,以及江、浙、沪一带。评弹的历史悠久,清乾隆时期已颇流行。著名的艺人有王周士,他曾为乾隆皇帝演唱过。嘉庆、道光年间有陈遇乾、毛菖佩、俞秀山、陆瑞廷四大名家。咸丰、同治年间又有马如飞、赵湘舟、王石泉等,之后名家流派纷呈,使苏州评弹艺术历经200余年至今不衰。2008年,苏州评弹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

地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5、山东大鼓

山东大鼓是北方大鼓之鼻祖,中国北方地区现存早的传统曲艺鼓书暨鼓曲形式,相传形成于明代末期,已有三百五十多年的历史。主要流传于以山东省菏泽为中心的广大鲁、苏、豫地区。原称犁铧大鼓,因其伴奏乐器为犁铧碎片而得名。自《老残游记》之后,始谐音美其称为“梨花大鼓”。2006年5月20日,该曲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河北省,山东省

6、北京评书

北京评书是一种传统说唱艺术。相传是明末清初江南说书艺人柳敬亭(1587~1668)来北京时传下来的。也有人说是清代北京鼓曲艺人王鸿兴去江南献艺时,拜柳敬亭为师,回京后改说评书,并于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掌仪司立案授徒,流传到现在的。2008年6月7日,北京评书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北京市,辽宁省

7、陕北说书

陕北说书是陕北地区十分重要的传统曲艺说书形式,流行于陕西省北部延安、榆林等地。初是由穷苦盲人运用陕北的民歌小调演唱一些传说、故事。后来吸收眉户、秦腔以及道情、信天游的曲调,逐步形成陕北说书。陕北说书的演唱形式是由艺人手持三弦或琵琶自弹自唱,说唱相间,分为“三弦书”与“琵琶书”两种。后经民间艺人韩起祥等人改革,一人可同时操5种乐器伴奏:大三弦或琵琶、梆子、耍板、名叫“麻喳喳”的击节木片、小锣或钹。陕北说书唱词通俗流畅,有浓郁的地方特色,一般采用五字句或七字句,但又不受字数的局限。

地址:陕西省

8、凤阳花鼓

凤阳花鼓与花鼓灯、花鼓戏并称凤阳三花。凤阳花鼓主要分布于凤阳县燃灯、小溪河等乡镇一带。其曲艺形态的表演形式是由一人或二人自击小鼓和小锣伴奏,边舞边歌。历史上艺人多以此为出门卖艺谋生的手段,凤阳花鼓因此而传遍大江南北。清康熙、乾隆年间,许多文人的诗文记录了凤阳花鼓表演时载歌载舞的热闹场面。清中期以后,舞蹈因素逐渐从民间的凤阳花鼓中淡出,仅剩下唱曲部分,分为“坐唱”和“唱门头”两种形式。凤阳花鼓是根植于凤阳传统民间的戏曲艺术瑰宝,有凤阳“一绝”之美称,并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6年凤阳花鼓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

地址:安徽省

9、讲古

讲古即说书、讲故事。是讲古艺人用闽南语泉州话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再创作和讲演的一种传统语言表演艺术形式。这种民间技艺来源于古代的传统说唱艺术。2008年6月7日,讲古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

10、粤曲

粤曲是广东省大的地方戏曲剧种,流行于广东、广西的粤语地区、港澳及海外粤籍华侨聚居的地方。源于戏曲声腔,清道光初期,由八音班的乐工清唱而萌发。同治初期,经失明女艺人“师娘”继承发展趋于成熟。后由自弹自唱发展为用乐队伴奏。乐器主要有高胡、扬琴、琵琶、月琴、唢呐等。2011年5月23日,粤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国家级非遗传统曲艺名单

名称所在地/隶属遗产项目编号
赫哲族伊玛堪中国Ⅴ-42
相声北京市,天津市Ⅴ-47
东北二人转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Ⅴ-35
苏州评弹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Ⅴ-1
山东大鼓河北省,山东省Ⅴ-4
北京评书北京市,辽宁省Ⅴ-57
陕北说书陕西省Ⅴ-14
凤阳花鼓安徽省Ⅴ-36
讲古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Ⅴ-60
粤曲广东省Ⅴ-108
四川评书重庆市Ⅴ-110
南音说唱澳门特别行政区Ⅴ-112
弹唱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Ⅴ-117
东北大鼓辽宁省,吉林省,黑龙江省Ⅴ-6
独脚戏上海市,浙江省Ⅴ-68
胶东大鼓山东省Ⅴ-11
扬州清曲江苏省Ⅴ-25
龙舟说唱广东省Ⅴ-31
布依族八音坐唱贵州省Ⅴ-46
扬州弹词江苏省Ⅴ-50
大调曲子河南省南阳市Ⅴ-69
龙头琴弹唱甘肃省Ⅴ-145
陕西快板陕西省Ⅴ-144
古尔鲁西藏自治区Ⅴ-143
大本曲云南省Ⅴ-142
旭早贵州省Ⅴ-141
嘎百福贵州省Ⅴ-140
末伦广西壮族自治区Ⅴ-139
竹板歌广东省Ⅴ-138
天门渔鼓湖北省Ⅴ-137
陕州锣鼓书河南省Ⅴ-136
江西莲花落江西省Ⅴ-135
都昌鼓书江西省Ⅴ-134
南昌清音江西省Ⅴ-133
三跳(湖州三跳)浙江省Ⅴ-132
苏北大鼓江苏省Ⅴ-131
陵川钢板书山西省Ⅴ-130
屯留道情山西省Ⅴ-129
蔡家洼五音大鼓北京市Ⅴ-128
盘索里辽宁省,吉林省Ⅴ-102
四川竹琴重庆市,四川省Ⅴ-76
三弦书山西省,河南省Ⅴ-64
京韵大鼓北京市,天津市Ⅴ-48
乌力格尔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Ⅴ-40
托勒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尼勒克县Ⅴ-127
宁夏小曲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Ⅴ-126
桂林渔鼓广西壮族自治区桂林市Ⅴ-125
湖南渔鼓湖南省Ⅴ-124
跳三鼓湖北省荆州市石首市Ⅴ-123
山东花鼓山东省菏泽市Ⅴ-122
永新小鼓江西省吉安市永新县Ⅴ-121
客家古文江西省赣州市于都县Ⅴ-120
丽水鼓词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Ⅴ-119
浦东宣卷上海市浦东新区Ⅴ-118
梅花大鼓天津市Ⅴ-116
数来宝北京市东城区Ⅴ-115
端鼓腔山东省Ⅴ-114
河州平弦甘肃省Ⅴ-113
洛南静板书陕西省Ⅴ-111
木鱼歌广东省Ⅴ-109
祁阳小调湖南省Ⅴ-107
三棒鼓湖北省Ⅴ-106
渔鼓道情安徽省Ⅴ-105
唱新闻浙江省Ⅴ-104
永康鼓词浙江省Ⅴ-103
泽州四弦书山西省Ⅴ-101
曲沃琴书山西省Ⅴ-100
翼城琴书山西省Ⅴ-99
长子鼓书山西省Ⅴ-98
莲花落山西省Ⅴ-97
哈萨克族铁尔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Ⅴ-96
好来宝内蒙古自治区Ⅴ-95
青海下弦青海省Ⅴ-94
青海越弦青海省Ⅴ-93
青海平弦青海省Ⅴ-92
金钱板重庆市,四川省Ⅴ-91
韩城秧歌陕西省Ⅴ-90
眉户曲子陕西省Ⅴ-89
车灯重庆市Ⅴ-88
广西文场广西壮族自治区Ⅴ-87
说鼓子湖北省Ⅴ-86
山东落子山东省Ⅴ-85
温州莲花浙江省Ⅴ-84
绍兴宣卷浙江省Ⅴ-83
武林调浙江省Ⅴ-82
南京白局江苏省Ⅴ-81
朝鲜族三老人吉林省Ⅴ-80
陕北道情陕西省Ⅴ-79
金华道情浙江省Ⅴ-78
四川清音重庆市,四川省Ⅴ-77
四川扬琴重庆市,四川省Ⅴ-75
恩施扬琴湖北省Ⅴ-74
徐州琴书江苏省Ⅴ-73
秦安小曲甘肃省Ⅴ-72
南曲湖北省Ⅴ-71
湖北小曲湖北省武汉市Ⅴ-70
宁波走书浙江省Ⅴ-67
平湖钹子书浙江省嘉兴市平湖市Ⅴ-66
莺歌柳书山东省菏泽市Ⅴ-65
萍乡春锣江西省萍乡市Ⅴ-63
襄垣鼓书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Ⅴ-62
湖北大鼓湖北省Ⅴ-61
浦东说书上海市Ⅴ-59
湖北评书湖北省Ⅴ-58
四明南词浙江省Ⅴ-56
临海词调浙江省Ⅴ-55
绍兴词调浙江省Ⅴ-54
杭州评话浙江省Ⅴ-53
杭州评词浙江省Ⅴ-52
长沙弹词湖南省Ⅴ-51
单弦牌子曲北京市,天津市Ⅴ-49
哈萨克族阿依特斯甘肃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Ⅴ-45
傣族章哈云南省Ⅴ-44
鄂伦春族摩苏昆黑龙江省Ⅴ-43
达斡尔族乌钦内蒙古自治区,黑龙江省Ⅴ-41
山东快书山东省Ⅴ-39
小热昏江苏省,浙江省Ⅴ-38
答嘴鼓福建省Ⅴ-37
歌册福建省,广东省Ⅴ-34
汉川善书湖北省Ⅴ-33
鼓盆歌湖北省,湖南省Ⅴ-32
新疆曲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Ⅴ-30
天津时调天津市Ⅴ-29
榆林小曲陕西省Ⅴ-28
常德丝弦湖南省Ⅴ-27
锦歌福建省Ⅴ-26
兰州鼓子甘肃省Ⅴ-24
绍兴莲花落浙江省Ⅴ-23
锣鼓书上海市Ⅴ-22
山东琴书山东省Ⅴ-21
河南坠子河北省,河南省Ⅴ-20
贤孝甘肃省,青海省Ⅴ-19
兰溪摊簧浙江省Ⅴ-18
绍兴平湖调浙江省Ⅴ-17
南平南词福建省Ⅴ-16
福州伬艺福建省Ⅴ-15
温州鼓词浙江省Ⅴ-13
河洛大鼓河南省Ⅴ-12
京东大鼓天津市,河北省Ⅴ-10
潞安大鼓山西省长治市Ⅴ-9
乐亭大鼓河北省Ⅴ-8
木板大鼓河北省沧州市沧县Ⅴ-7
西河大鼓天津市,河北省Ⅴ-5
福州评话福建省福州市Ⅴ-3
扬州评话江苏省Ⅴ-2
-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