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名单,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体育/游艺/杂技名单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体育、游艺、杂技项目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本文就为大家列举入选中国非遗的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名单,包括蹴鞠、赛龙舟、十八般武艺、马戏、幻术、太极拳、围棋、咏春拳、口技、八卦掌等。

1、赛龙舟

赛龙舟是中国端午节的习俗之一,也是端午节重要的节日民俗活动之一,在中国南方地区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关于赛龙舟的起源,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追溯至战国时代。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本、越南及英国等,是2010年广州亚运会正式比赛项目。2011年5月23日,赛龙舟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湖南省,广东省,贵州省

2、象棋

象棋,亦作“象碁”、中国象棋(英文名Chinese chess),中国传统棋类益智游戏,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先秦时期已有记载。属于二人对抗性游戏的一种,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成为流行极为广泛的棋艺活动。主要流行于华人及汉字文化圈的国家,象棋是中国正式开展的78个体育运动项目之一。是首届世界智力运动会的正式比赛项目之一。2006年5月20日,象棋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北京市

3、太极拳

太极拳,是以中国传统儒、道哲学中的太极、阴阳辩证理念为核心思想,集颐养性情、强身健体、技击对抗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结合易学的阴阳五行之变化,中医经络学,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形成的一种内外兼修、柔和、缓慢、轻灵、刚柔相济的中国传统拳术。常见的太极拳流派有陈式、杨式、武式、吴式、孙式、和式等派别,各派既有传承关系,相互借鉴,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呈百花齐放之态。太极拳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20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15届常会将“太极拳”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址:北京市,天津市,河北省,河南省,上海市

4、吴桥杂技

吴桥杂技是河北省的传统民俗杂技艺术。提到“杂技之乡”人们多以河北省沧州市吴桥县素称。据有关史料记载,吴桥杂技历史悠久。相传,吴桥是孙武后代的封地。吴桥姓孙的人也确实不少,以孙姓命名的村就有前孙、后孙、牌坊村等不下十多个村。吴桥古城东南面是一群土丘传说是孙膑与庞涓打仗时摆“迷魂阵”的遗址。土丘南面十里处有个孙公庙村,村东有座孙公庙,庙里供奉的塑像就是孙膑。吴桥人习武练杂技之所以早,据说与此有关。2006年吴桥杂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河北省

5、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是一个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武术流派,因张三丰创建于武当山而得名。元末明初武当派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被尊为武当武术的开山祖师。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05月20日,该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06月05日,经国家文化部确定,湖北省十堰市的赵剑英为该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并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26名代表性传承人名单。

地址:湖北省

6、少林功夫

少林功夫,又称少林武术,是我国著名的武术流派之一。其历史悠久,影响深广,是中国传统武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少林功夫突出的特点是“禅武合一”,即以禅入武,习武修禅,因此又有“武术禅”之称。少林功夫是指在嵩山少林寺这一特定佛教文化环境中历史地形成,以佛教神力信仰为基础,充分体现佛教禅宗智慧,并以少林寺僧人修习的武术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传统文化体系。2006年录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河南省

7、围棋

围棋,一种策略性两人棋类游戏,中国古时称“弈”,西方名称“Go”。流行于东亚国家(中、日、韩、朝),属琴棋书画四艺之一。围棋起源于中国,传为帝尧所作,春秋战国时期即有记载。隋唐时经朝鲜传入日本,流传到欧美各国。围棋蕴含着中华文化的丰富内涵,它是中国文化与文明的体现。

地址:北京市

8、十八般武艺

中国武术的一个传统术语,也称“十八般兵器”、“十八般武器”,常见于中国古代的戏曲、小说中,指使用各种武术器械的功夫和技能。十八般武艺的内容和形式十分丰富,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那个时代武艺发展的面貌。现代人对“十八般武艺”的理解是泛指多种武器,或多种技能。2011年5月23日,十八般武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浙江省

9、咏春拳

咏春拳是一门中国传统武术,是一门制止侵袭的技术,是一个积极、精简的正当防卫系统、合法使用武力的拳术。较其它中国传统武术、更专注于尽快制服对手、以此将当事人的损害降至低。2014年11月11日,福建省福州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2021年,广东省佛山市申报的“咏春拳”项目为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地址:福建省,广东省

10、华佗五禽戏

五禽戏是哪五种动物?华佗五禽戏是由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华佗根据中医原理、以模仿虎鹿熊猿鸟等五种动物的动作和神态编创的一套导引术。“禽”指禽兽,古代泛指动物;“戏”在古代是指歌舞杂技之类的活动,在此指特殊的运动方式。2011年5月23日,华佗五禽戏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安徽省

国家级非遗传统体育/游艺/杂技名单

名称所在地区遗产项目编号
赛龙舟贵州省Ⅵ-65
象棋北京市Ⅵ-19
太极拳北京市Ⅵ-11
吴桥杂技河北省Ⅵ-1
武当武术湖北省Ⅵ-8
少林功夫河南省Ⅵ-7
围棋北京市Ⅵ-18
十八般武艺浙江省Ⅵ-62
咏春拳广东省Ⅵ-77
华佗五禽戏安徽省Ⅵ-63
精武武术上海市Ⅵ-75
赛马会西藏自治区Ⅵ-43
口技北京市Ⅵ-70
花毽山东省Ⅵ-69
蹴鞠山东省Ⅵ-17
蒙古族搏克内蒙古自治区Ⅵ-16
八卦掌河北省Ⅵ-25
螳螂拳山东省Ⅵ-33
幻术河南省Ⅵ-82
抖空竹北京市Ⅵ-4
蹬技(重庆蹬技)重庆市Ⅵ-109
临泉杂技安徽省Ⅵ-108
飞叉(永良飞叉)天津市Ⅵ-107
登杆(大六分村登杆)天津市Ⅵ-106
打陀螺云南省Ⅵ-105
朝鲜族尤茨吉林省Ⅵ-104
姑娘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103
拔河(万人扯绳赛)甘肃省Ⅵ-102
赤水独竹漂贵州省Ⅵ-101
滑竿(华蓥山滑竿抬ㄠ妹)四川省Ⅵ-100
抢花炮(壮族抢花炮)广西壮族自治区Ⅵ-99
泉州狮福建省Ⅵ-98
迎大旗浙江省Ⅵ-97
乌审走马竞技内蒙古自治区Ⅵ-96
布依族武术贵州省Ⅵ-95
青城武术四川省Ⅵ-94
易筋经(天台山易筋经)浙江省Ⅵ-93
青萍剑(贾氏青萍剑)河北省Ⅵ-92
莫家拳广东省Ⅵ-91
岩鹰拳湖南省Ⅵ-90
巫家拳湖南省Ⅵ-89
六合拳(福建六合门)福建省Ⅵ-88
西凉掌(亳州晰扬掌)安徽省Ⅵ-87
少北拳辽宁省Ⅵ-86
无极拳天津市Ⅵ-85
曲棍球(维吾尔族曲棍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84
藏棋四川省Ⅵ-83
武汉杂技湖北省Ⅵ-81
梅山武术湖南省Ⅵ-80
徐家拳山东省Ⅵ-79
井冈山全堂狮灯江西省Ⅵ-78
绵拳上海市Ⅵ-76
戳脚河北省Ⅵ-74
通背拳北京市Ⅵ-73
蒙古族驼球内蒙古自治区Ⅵ-72
布鲁内蒙古自治区Ⅵ-71
高杆船技浙江省Ⅵ-68
掼牛浙江省Ⅵ-67
迎罗汉浙江省Ⅵ-66
撂石锁河南省Ⅵ-64
肘捶山东省Ⅵ-61
孙膑拳山东省Ⅵ-60
佛汉拳河南省Ⅵ-59
地术拳福建省Ⅵ-58
通背缠拳山西省Ⅵ-57
拦手门天津市Ⅵ-56
苏桥飞叉会河北省Ⅵ-55
调吊浙江省Ⅵ-54
翻九楼浙江省Ⅵ-53
风火流星山西省Ⅵ-52
马戏(埇桥马戏)安徽省Ⅵ-51
宁津杂技山东省Ⅵ-50
东北庄杂技河南省Ⅵ-49
建湖杂技江苏省Ⅵ-48
戏法黑龙江省Ⅵ-47
左各庄杆会河北省Ⅵ-46
土族轮子秋青海省Ⅵ-45
叼羊(维吾尔族叼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44
传统箭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42
挠羊赛山西省Ⅵ-41
鄂温克抢枢内蒙古自治区Ⅵ-40
满族二贵摔跤河北省Ⅵ-39
满族珍珠球吉林省Ⅵ-38
马球(塔吉克族马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37
蔡李佛拳广东省Ⅵ-36
岳家拳湖北省Ⅵ-35
苌家拳河南省Ⅵ-34
查拳山东省Ⅵ-32
五祖拳福建省Ⅵ-31
心意六合拳河南省Ⅵ-30
心意拳山西省Ⅵ-29
八极拳河南省Ⅵ-28
鹰爪翻子拳河北省Ⅵ-27
形意拳山西省Ⅵ-26
红拳陕西省Ⅵ-24
峨眉武术四川省Ⅵ-23
沙力搏尔式摔跤内蒙古自治区Ⅵ-22
摔跤吉林省Ⅵ-21
蒙古族象棋内蒙古自治区Ⅵ-20
达斡尔族传统曲棍球竞技内蒙古自治区Ⅵ-15
朝鲜族跳板、秋千吉林省Ⅵ-14
沙河藤牌阵河北省Ⅵ-13
梅花拳河北省Ⅵ-12
沧州武术河北省Ⅵ-10
回族重刀武术天津市Ⅵ-9
线狮福建省Ⅵ-6
维吾尔族达瓦孜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Ⅵ-5
天桥中幡河北省Ⅵ-3
聊城杂技山东省Ⅵ-2
- 正文结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