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中国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之传统音乐项目

在当今的中国音乐中,不仅有着丰富的历史资源,同时也有着丰富的民间传统资源。这些历史的、民间的音乐是活着的传统,它们吸引着中外学者们的兴趣。为了更好地保护和让传统音乐得以传承,有很多传统音乐都列入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单。

1、西安鼓乐

西安鼓乐是流传在西安及周边地区的鼓吹乐。乐队编制分敲击乐器与旋律乐器两大类,演奏形式分为坐乐和行乐。乐曲结构庞大、风格典雅,是中国传统器乐文化的典型代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西安鼓乐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境内发现并保存完整的大型民间乐种之一,是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重要遗存,被国际音乐界和史学界誉为“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2009年9月30日,在阿联酋阿布扎比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地址:中国

2、南音

南音也称“弦管”、“泉州南音”,南音是集唱、奏于一体的表演艺术,是中国现存古老的乐种之一。南音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其演唱形式、乐器形制、宫调旋律、曲目曲谱及记谱方式独特,为研究中国古代音乐提供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其音乐主要由“指”、“谱”、“曲”三大类组成,是中国古代音乐比较丰富、完整的一个大乐种,是“人类口头及非物质遗产代表作”。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福建省

3、花儿

花儿产生于明代初年,即公元1368年前后,是流传在中国西北部甘、青、宁三省的汉、回、藏、东乡、保安、蒙等民族中共创共享的民歌。因歌词中把女性比喻为花朵而得名。它用汉语演唱,音乐上受羌、藏、汉、土以及穆斯林各民族传统音乐的影响。花儿结构分两段,前段比兴、后段是歌唱的主题内容。曲调具有浓郁的抒情性,演唱时用临夏方言,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花儿”唱词和曲调分“河州花儿”和“莲花山花儿”两大类。2007年,入选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地址:甘肃省,青海省,宁夏回族自治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4、陕北民歌

陕北民歌是陕北地区的传统民歌,分为劳动号子、信天游、小调三类。劳动号子包括打夯歌、打硪歌、采石歌、吆牛歌、打场歌。信天游分为高腔和平腔。这些自成体裁又各具特点的传统民歌,都从各方面反映了社会生活,唱出了陕北人民的苦乐和爱憎,并且当社会制度根本改变的时候,民歌的内容和形式也随着发生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内容上表现了新的社会生活和新的人物形象,同时也使各种体裁具有了新的意义。2008年6月,陕西省榆林市、延安市申报的陕北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陕西省

5、古筝艺术

古筝是古老的传统弹弦乐器之一。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它就盛行于陕西、甘肃一带,公元前237年李斯在他上书秦始皇时,曾描述了中国传统筝歌的生动场面:“夫击瓮叩缶,弹筝搏髀而歌乎呜呜,快耳目者,真秦之声也。”兹后,筝常常因之而被称为“秦筝”了。早期筝的表演形式主要是弹唱的筝歌。随着汉代相和歌的兴起,古筝艺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并逐步发展为六七种丝竹乐器耕相迭奏,歌手击节唱和的形式。2008年06月07日,古筝艺术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山东省,河南省

6、唢呐艺术

唢呐艺术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其基本乐器唢呐,俗称“喇叭”,是一种在我国各地广泛流传的民间乐器,根据不同分类标准可以分不同的种类,发音高亢、雄浑,过去多在民间的吹歌会、秧歌会、鼓乐班和地方曲艺、戏曲的伴奏中应用。经过不断发展,丰富了演奏技巧,提高了表现力,已成为一件具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并用于民族乐队合奏或戏曲、歌舞伴奏。

地址:河北省,山西省,辽宁省,黑龙江省,江苏省,安徽省,福建省,江西省,山东省,河南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陕西省,甘肃省

7、广东汉乐

广东汉乐是一千多年前客家先民南迁时带来的中原古乐,在与当地的民间音乐(如打八音、中军班音乐)相融合的基础上,经历代演变发展而成,现已成为广东三大乐种之一。"中州古调"、"汉皋旧谱"就是世代相传的旧有乐谱。广东汉乐大体包括:丝弦音乐(旧称儒乐或清乐)、中军班音乐、八音、民间大锣鼓和庙堂音乐五大类,广泛流传于广东梅州、深圳、韶关、惠阳和福建闽西、江西赣南、台湾等客家地区及海内外华侨的客家人中,其中又以素称广东汉乐之乡的梅州市为代表。梅州市广东汉乐协会、客都女子广东汉乐团等是汉乐传承的主要机构。2006年06月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广东省

8、蒙古族民歌

蒙古族民歌主要分为两大类:礼仪歌和牧歌。蒙古族民歌以声音宏大雄厉,曲调高亢悠扬而闻名。其内容丰富,有描写爱情和娶亲嫁女的,有赞颂马、草原、山川、河流的,也有歌颂草原英雄人物的等等,这些民歌反映了蒙古的风土人情。2008年6月7日,蒙古族民歌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内蒙古自治区,辽宁省,吉林省,青海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9、口弦音乐

口弦又被称为响篾、篾簧、口簧,是一种深受少数民族同胞喜爱的小巧乐器。弹口琴内容极其丰富,即可弹民歌,又可弹山曲,即可合弹,又可对弹,即可弹曲问答,又可弹曲斗骂,其曲调高雅,内容丰富,悦耳动听,云南省彝族、怒族、景颇族、僳僳族、纳西族的年轻姑娘几乎人人都会弹奏口弦。2008年06月07日,口弦音乐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址:四川省

10、江南丝竹

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西部、上海地区的丝竹音乐的统称。因乐队主要由二胡、扬琴、琵琶、三弦、秦琴、笛、箫等丝竹类乐器组成,故名。明代嘉隆年间,以魏良辅为首的戏曲音乐家们在太仓南码头创制昆曲水磨腔的同时,以张野塘为中坚人物组成了规模完整的丝竹乐队,用工尺谱演奏,由昆曲班社、堂名鼓手兼奏,后逐渐形成丝竹演奏的专职班社。明万历末在吴中(苏州地区)形成了新的乐种“弦索”,可算是江南丝竹的前身。它与民俗活动密切结合,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后正式定名为江南丝竹。

地址:上海市,江苏省,浙江省

国家级非遗传统音乐名单

名称所在地区遗产项目编号
西安鼓乐陕西省Ⅱ-61
南音福建省Ⅱ-71
花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Ⅱ-20
陕北民歌陕西省Ⅱ-73
古筝艺术河南省Ⅱ-120
唢呐艺术江苏省Ⅱ-37
广东汉乐广东省Ⅱ-51
蒙古族民歌吉林省Ⅱ-105
口弦音乐四川省Ⅱ-136
江南丝竹浙江省Ⅱ-40
笙管乐辽宁省Ⅱ-121
佛教音乐江苏省Ⅱ-138
凤阳民歌安徽省Ⅱ-140
渔歌湖南省Ⅱ-157
瑶族民歌湖南省Ⅱ-110
蒙古族马头琴音乐吉林省Ⅱ-35
回族宴席曲青海省Ⅱ-118
崖州民歌海南省Ⅱ-13
梅州客家山歌广东省Ⅱ-11
铜鼓十二调贵州省Ⅱ-60
宣抚司礼仪乐舞云南省Ⅱ-189
天坛神乐署中和韶乐北京市Ⅱ-188
阿数瑟云南省Ⅱ-187
壮族天琴艺术广西壮族自治区Ⅱ-186
俄罗斯族巴扬艺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Ⅱ-185
二胡艺术(江南孙氏二胡艺术)上海市Ⅱ-184
朝鲜族奚琴艺术吉林省Ⅱ-183
两当号子甘肃省Ⅱ-181
阿柔逗曲青海省Ⅱ-180
甘州小调甘肃省Ⅱ-179
门巴族萨玛民歌西藏自治区Ⅱ-178
独龙族民歌云南省Ⅱ-177
仡佬族民歌贵州省Ⅱ-176
疍歌海南省Ⅱ-175
嘉禾伴嫁歌湖南省Ⅱ-174
南闸民歌江苏省Ⅱ-173
崇明山歌上海市Ⅱ-172
赫哲族嫁令阔黑龙江省Ⅱ-171
鼓吹乐吉林省Ⅱ-182
多声部民歌内蒙古自治区Ⅱ-30
薅草锣鼓江西省Ⅱ-27
土家族民歌贵州省Ⅱ-156
道教音乐上海市Ⅱ-139
芦笙音乐贵州省Ⅱ-129
洞经音乐云南省Ⅱ-128
锣鼓艺术广东省Ⅱ-123
琵琶艺术浙江省Ⅱ-119
藏族民歌西藏自治区Ⅱ-115
苗族民歌海南省Ⅱ-109
达斡尔族民歌黑龙江省Ⅱ-108
- 正文结束 -